第一,采用内部屈折。比如“好”形容词时读“hǎo”(好青年),动词时读“hào”(好读书)。这是古代汉语的遗留,现代汉语继承了古代汉语少数的屈折形式,没有增加新的屈折词语。
第二,词的重叠形式。普通话某些形容词和动词可以通过重叠来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如双音形容词可以按“AABB”的方式重叠,表示程度加深。例如“慌慌张张地看了一眼”“认认真真地读一遍。”双音动词重叠,表示时间短暂。例如“我们先学习学习财务规定,再讨论讨论劳务费的发放问题”。不少单音节的动词和形容词都可以按“AA”的方式重叠,如“练练书法”“长长的辫子”等。
3.名词和谓词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从概括的词汇意义上说,名词表示事物的名称,主要的作用是指称;谓语表示动词行为(动词)和性质、状态(形容词),主要的作用在于陈述。从语法特征上说,它们存在明显的对立:
第一,名词经常作主宾语,谓词很少作主宾语。
第二,名词极少做谓语,谓词主要是作谓语。
第三,名词一般不能受副词“不”的修饰,而谓词绝大多数能受副词“不”的修饰。
第四,名词不能用肯定否定并列形式(V不V)提问,谓词绝大多数能。
第五,名词基本没有构形重叠(“爸爸、妈妈、哥哥、妹妹”等是构词重叠);部分谓词可以重叠,例如“看看、就说、黑黑、长长、学习学习、雪白雪白。
4.分析动词和形容词语法功能的异同点。
既然动词和形容词合称谓词,那就说明它们之间有不少相同点:
第一,都能作谓语或谓语中心。例如:“春天到了、爸爸辛苦了”。
第二,都能受否定副词“不”的修饰。例如:“不来、不好”
第三,绝大多数都能用肯定否定并列形式(V不V)提问。例如:“你看不看?”“这件衣服漂亮不漂亮?”
既然把动词和形容词列为不同的词类,它们的区别也是明显的:
第一,从能否带宾语来衡量,绝大多数动词都能带宾语;形容词都不能带宾语(带了宾语的“形容词”已经转变为动词了)。
第二,从能否受“很”修饰来看,动词除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外,一般不受“很”修饰;而绝大多数形容词都能受“很”的修饰。
第三,双音节词语的重叠方式不同。一部分动词可以按ABAB方式重叠,表示动量少或时量少;一部分性质形容词可以按ABAB方式重叠,表示程度加深或适中。
5.举例说明形容词和区别词的区别。
区别词和形容词都经常作定语,这是它们相同的地方,但二都的区别则更明显:
第一,从充当句子成分来看,区别词只能直接作定语(作定语时不加“的”);形容词除了作定语外,还能充当谓语、补语、状语等。例如:
(初级)中学 (彩色)电视 (区别词)
大家好 听得<清楚> [热烈]欢迎(新)同学(形容词)
第二,从组合能力来看,否定时区别词不能加“不”而只能加“非”;口语里形容词多加“不”,很少加“非”。例如:
“大型”是区别词,能说“非大型电站”,不能说“不大型电站”。
“渺小”是形容词,口语里多说“泰山不渺小”,很少说“泰山非渺小”。
6.举例说明词的兼类与同形同音词的区别。
词的兼类的前提是一个词兼多种词类,各个义项的词类之间在语义上有联系,一般是多义词,相当于一个人一身兼多职。而同形同音词是书写形式相同、读音相同的一组词;不管这一组词的词类是否相同,在语义上没有联系。例如:
①繁荣
市场繁荣(形容词)
繁荣文艺(动词)
②大作
你的大作我已经拜读了(名词)
狂风大作(动词)
例①的“繁荣”是兼类词,它在a句是“经济或事业蓬勃发展”的意思,作谓语,体现出形容词的特点;b句是“使繁荣”的意思,带宾语,体现出动词的特点。a、b两句的意义有联系。
例②的“大作”是同形同音词。在a句中是对别人作品的敬称,具有指称义,是名词作宾语;在b句中是“突然强力发作”的意思,具有陈述义,是动词作谓语。a、b两句的意义没有任何联系。
“白、怪、净、老”等词,修饰名词时是形容词,修饰动词、形容词时是副词,动词义和形容词义在意义上没有联系,应该认为是同形同音词,不属于词的兼类。
7.举例说明词的兼类与词类的区别。
兼类词是经常具备两类以上的词性,如以上所举“繁荣”,义项与词性已经收入词典,而词类活用是甲类词临时“活用”为乙类词,离开了语言环境,乙类词的含义和词性便不复存在。
比较以两例:
①精神
精神焕发(表现出来的活力。名词)
瞧这小伙长得多精神!(英俊;相貌、身材好。形容词)
②字典
我买了一本新字典。(每个字注上读音、意义和用法的工具书。名词)
他的发音太字典了。(非常标准,形容词)
“字典”本来是名词,如例①;而例②中的“字典”受程度副词“太”修饰,作谓语,意思为非常标准,表现出形容词的语法特点。如果离开了以上语境,人们不可能知道“字典”还有形容词的用法。因此例②b属于词类活用。
因此,兼类词是语言的,词类活用是言语的。
8.举例说明能愿动词的语法特征。
能愿动词又叫助动词,是能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客观的可能性、必要性和人的主观意愿。例如:“能、能够、会、可能、可以、可(表可能),要、应、应该、应当(表必要),肯、敢、要、愿、愿意(表意愿)。“助动词”有辅助性的动词的意思。
其语法特征为:
(1)能愿动词经常用在谓词性的词语前面,作状语,例如“我们要认真对待、小孩子应该活泼些”。能愿动词对动词、形容词所起的作用主要是评议。能愿动词不能用在名词前面。
(2)作状语时不能重叠、不能带助词“了、着、过”等,不能带数量补语。
(3)还可以作谓语或谓语中心,如“这样做可以不可以?”“完全可以。”
(4)能构成肯定否定并列形式,即“×不×”式,例如“他能不能来?”
9.简要说明区别词的语法特征。
区别词表示人和事物的属性,有区分事物的分类作用。例如“慢性、急性、彩色、上等、初级、大号、人造、冒牌”等。具有如下语法特征:
(1)不能单独作谓语、主语、宾语。
(2)能直接修饰名词和名词短语,作定语。例如“西式服装、慢性肺炎、彩色电视”等。
(3)多数能带“的”形成“的”字短语。例如“大号的、野生的、男的、金的”等。组成“的”字短语后可以作主语、宾语。例如“西式的比较贵”、“他要买微型的”。
(4)不能前加“不” ,否定时前加“非”。例如“非正式会谈”。
10.举例说明连词“和”与介词“和”的区别。
“和”有连词和介词两种用法,例如:
①姐姐和哥哥都是中学老师。(连词)
②遇事多和群众商量。(介词)
③你别和别人比吃穿。(介词)
连词“和”与介词“和”的区别在于:
(1)连词“和”所连接的两个词语是联合关系,一般可以互换位置而句子的基本意思不变,如例①“姐姐和哥哥”说成“哥哥和姐姐”也是可以的。介词“和”的前后两个名词性词语没有直接的语法关系,更不能互换位置,如例③“你”与“别人”的位置就不能互换,换了意思就变了。
(2)介词“和”前面可以出现状语,如例②③前面就分别出现了状语“多”和“别”;连词“和”(如例①)之前不能出现状语。
(3)连词“和”有的可以略去,如例①可以说成“姐姐、哥哥”;介词“和”(如例②③)不能略去或改用顿号。
11.将下列各词分成名词和副词两组,并简要说明区分依据。
早已 当前 目前 现在
正在 向来 一向 当初
名词:当前、目前、现在、当初
副词:早已、正在、向来、一向
区分依据是:
第一,时间副词只能作状语,不能作定语;而时间名词,除了能作状语,还能作定语。
第二,时间名词大都能出现在介词后,与介词组成介词短语,而时间副词不可以。
12.将下列各词分成副词和形容词两组,并简要说明区分依据。
亲自 亲切 坚决 几乎 不妨
迟顿 直观 屡次 依然 坦然
副词:亲自、几乎、不妨、屡次、依然
形容词:亲切、坚决、迟顿、直观、坦然
区分依据是:
第一,副词只能作状语,不能作定语;而形容词,除了能作状语,还能作定语、谓语(或谓语中心)。
第二,形容词大都能受否定副词“不”和程度副词“很”的修饰,而副词不受“不”和“很”的修饰。
13.用层次划分法切分短语应掌握什么原则?试举例说明。
层次切分必须遵守以下四个原则:
第一,切分出来的两个直接成分必须是有意义的结构。比如“一本新书”,如果切分为“一本新/书”则没有意义,切分为“一本/新书”才有意义。
第二,切分必须符合原意。例如“父亲的父亲的父亲”,比较一下“父亲的同事的老伴”,正确的切分应该是“父亲的父亲的/父亲”,意思是祖父的父亲,不是父亲的祖父。
第三,切分出来的直接成分具有一定的语法关系。这与第一条相关。“一只大公鸡”切分成“一只大/公鸡”或“一只大公/鸡”,两个直接成分之间都不具有语法关系。正确的切分是:第一层“一只/大公鸡”。第二层“一/只”“大/公鸡”。
第四,切分不能跨语义段。比如“层层叠叠的枝丫间”,“层层叠叠”只修饰“枝丫”,不修饰“枝丫间”,让“层层叠叠”修饰“枝丫间”便是跨语义段。该例正确的切分应该是:
层层叠叠的枝丫间
14.如何区别动宾短语与中补短语?
动宾短语,是动词后面出现支配和涉及的对象;中补短语是谓词后出现补充说明的成分。这两种短语,应该这样区别:
第一,看标记。就是看有无助词“得”,有就是补语。可插入助词“得”也是补语。例如“长得漂亮”固然是中补短语,但“跑快”由于中间能插入助词“得”也是中补短语。
第二,看关系。可用提问法,看动词后的词语能回答什么。能回答“V什么”的是宾语,能回答“V得怎么样”的是补语。例如“爱干净”是动宾短语,“扫<干净>”是中补短语。
第三,看词性。前一部分是形容词的,一定不是动宾短语,因为形容词不能带宾语;可以考试是不是中补短语。后一部分是“很、极”等副词的,如“好极了”“痛苦得很”,一般是中补短语,因为副词不能作宾语。动词后面是量词短语的话,如“看了三次”和“看了三本”,有动量词的就是中补短语,有名量词的是动宾短语。
第四,看变换。宾语可由名词性和谓词性的成分充当,以名词性为主。补语限于由谓词性成分充当。例外就是表时段的名词性成分,如:“等了你三个小时了”,可拿它和“浪费了三个小时了”比较,用“把”字提宾法来鉴别,能用“把”字提到动词前的是宾语,否则是补语。前例“三个小时”不能提前,是中补短语;后例可以用“把”提前,是动宾短语。
15.举例说明语序和虚词在短语组成中的重要作用。
西方语言属综合性语言,主要靠丰富的词形变化来表达语法意义,汉语属于分析性语言,词形变化不丰富,语序和虚词成为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
第一,语序能够表达不同的语法意义。语序是语言成分的排列顺序,语序不同,语法意义往往不同。例如:
①a.市场繁荣(主谓)
b.繁荣市场(动宾)
②a.读书好(主谓)
b.读好书(动宾)
以上语序不同,形成的语法关系也不同。
再如:
③a.不很喜欢数学
b.很不喜欢数学
以上a、b两例是状语顺序不同。顺序不同,导致切分的层次不同,导致两个短语的意义差别很大。
第二,虚词之所以是现代汉语表达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这是因为:
(1)用不用虚词语法意义有差别。比如:
④a.爸爸妈妈(联合短语)
b.爸爸的妈妈(偏正短语)
⑤a.北京大学(固定短语)
b.北京的大学(临时短语)
以上a例都没有用虚词,b例都用了虚词,二者的语法意义差别很大。
(1)虽然都用虚词,但使用不同的虚词,语法意义也有差别。例如:
⑥a.吃着苹果
b.吃了苹果
c.吃过苹果
以上三例都是动宾短语之间插入了动态助词,但由于动态助词不同,所以语法意义有别:a例用了“着”,表示“吃”这个动作正在持续;b例用了“了”,表示“吃”这个动作已经成为事实;c例用“过”表示“吃苹果”是曾经发生的事情。
当然,有的短语,如“吃得很香甜”其中的“得”是不能删除的,删除后短语就不成立了,这更凸显出虚词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语序和虚词在短语组成中有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