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增强练习答案(4)


(七)问答题
1.什么是词义?词义有什么属性?
词义是词的含义,即词的声音形式所包含的内容。词义主要包括理性意义、语法意义和色彩意义三大类。
词义具有概括性、模糊性、民族性等性质。
2.举例说明词义与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词义是词的内容;概念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反映。
在很多情况下,词义就是表示概念的。
但二者不能等同。概念可用词来表示,也可用短语来表示,语气词、助词等只有语法意义,没有词汇意义,一般不表达;概念是纯粹思维的东西,词义除了抽象地反映事物对象的意义,还可带感情色彩。
3.什么是语素?什么是词?二者有什么关系?
语素是最小的音义结合体。
词是能自由运用的最小的意义单位。
关系:
(1)语素是构词单位。词是由语素构成的造句单位。
(2)语素与词在范围上有交叉。成词语素都是词,不成词语素不是词。
(3)语素与词在级别上有大小之分。语素是四级语法单位中最低的一级,它不以独立运用为前提,词是比语素高一级的语法单位,它以独立运用为前提。
4.什么是同义词?同义词的辨析可以哪些方面入手?
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一组词叫同义词。
同义词的辨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从意义方面辨析:意义的轻重、范围的大小、个体与集体的不同、搭配对象不同。
(2)从色彩方面辨析:感情色彩不同、语体色彩不同。
(3)从用法方面辨析:词性和句法功能不同。
5.举例说明什么叫反义词的不平衡现象。
反义义场中的词总是成对的,但是两个词之间的语义范围、使用频率并不相等,这样就形成反义词的不平衡现象。
有些由形容词构成的反义词,两个词对“~不~”这个格式反应不一样。如“厚薄”,一般提问题说“厚不厚”。例如问冰层,不知厚薄时一般问:“冰层厚不厚?”(或“冰层有多厚?)回答可以是:“厚,有三尺厚。”也可以是:“薄,只有两寸。”只有在设想或担心其薄时,才问“薄不薄”。回答时只能说“薄”或“不薄”。在“有多薄?”这样的格式中,一般情况下说“有多厚?”,只有在已知为薄时才说“有多薄?”。在“有[数量]~”这样的格式中则只能用“厚”不能用“薄”,“有三尺厚”,不能说“有两寸薄”,甚至已知为“薄”时也可以说:“薄,只有两寸厚。”可见“厚”一方面是“薄”的对立面,另一方面又可以代表“薄”。
6.举例说明什么是词的本义、基本义和转义。
词的本义是一个词造词之初的意义。是从词义的发展的角度给词义的分类。
词的基本义是一个词最常用、听到这个词最先想到的意义。主要是从共时平面给词义所作的分类。
词的转义是从基本义直接或间接地发展转化来的意义。
例如“兵”:
❶兵器:短~相接|秣马厉~。(本义)
❷军队中的最基层成员;军人:官~一致|当~。(基本义)
❸指军事或战争:~法|~书。(转义:引申义)
7.惯用语同成语有什么区别?
(1)惯用语多为三字格,成语多为四字格。
(2)惯用语口语色彩重,成语书面色彩浓。
(3)惯用语多为现代的,而大部分成语历史悠久。
(4)惯用语含义单纯,成语含义丰富。
(5)成语在结构上凝固性强,一般不能拆开用,也不能随意更改其中的语素;而惯用语用法灵活,经常拆开来用如“开什么夜车啊,紧紧手一会儿就干完了”。
8.简要回答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的区别与联系。
(1)基本词汇具有全民性、稳固性、能产性;一般词汇往往不具有以上“三性”,在表意上一般词汇更为准确细致。
(2)基本词汇是构成新词的基础,它可以不断构成新词来扩大一般词汇。
(3)一般词汇中有些词可以进入一般词汇,使基本词汇更加丰富。
9.举例说明多义词与同形同音词的区别。
多义词是同一个词有几个不同的意义,它们之间有一定的联系;而同形同音词是书写形式和读音都相同的一组词,这组词各自的意义之间没有什么联系。例如:
① 这口井很深。
② 这本书太深了,我看不懂。
③ 你别说话!
④ 别了,同学们!
例①中的“深”是指“纵的距离大”,例②中的“深”是指“深奥,不易懂”,例②的意义是从例①中引申出来的,它们的意义之间有联系,因此①②两句中的“深”是多义词。
例③的“别”是“不要”的含义,例④中的“别”是“离开,分离”的含义,这两个意义之间没有引申关系,也就是在意义上没有任何联系。所以③④两句中的“别”是同形同音词,不是多义词。
10.古语词有那些主要表达作用?
(1)可以使语言简洁、典雅。(例略)
(2)可以增添庄重的色彩,烘托严肃的气氛,表达崇敬的态度。(例略)
(3)可以表达讽刺、幽默等意味。(例略)
11.举例说明词义发展变化的三种途径。
①词义的扩大,扩大旧词所概括的对象的范围。(例略)
②词义的缩小,就是缩小词所概括的对象范围。(例略)
③词义的转移,表示甲类对象的词转用指称与之有关的乙类对象。(例略)
12.新造词、行业词各有什么特点?
新造词的特点:
(1)新造词往往反映社会现实的发展变化,例如“网民、佛系、躺平、内卷、供给侧、元宇宙、云计算”等都是近年出现的新词。
(2)新造字单音节的绝少,双音节的占优势。
(3)外来词成为新词的重要来源。例如“社畜”一词源于日本,指在职场中打拼的年轻人,他们每天早出晚归,为生活奔波,却得不到相应的回报。“粉丝”指迷恋崇拜某个名人的人,来源于英语fans。“润人”指那些选择移民或出国的人,特别是那些因对国内各种不满而选择离开的人。这个词源自英文单词“run”的谐音,用以形容那些选择“跑路、出逃、开溜”到国外的人。
(4)新造词往往还不够稳定,需要经受时间的考验。
行业词的特点:
(1)具有单义性,很少感情色彩。
(2)不受地域的限制。如“5G、鸿蒙系统”等无论哪个方言区的人都这么说。
(3)行业词中新词产生的速度快,数量多。仅在人工智能领域就产生的很多新词。
13.举例说明词义发展变化的原因。
第一,社会的发展变化是词义发展变化的外因,也是词义发展变化的先决条件。
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各种新事物层出不穷。有些概念的外延和内涵都发生了某些变化,这些都需要反映到词义中来。比如在冷兵器时代“枪”是棍上安个带尖的铁头的武器,如标枪。现在指口径在2厘米以下发射枪弹的武器,如步枪、机枪等。
第二,语言自身的发展和经济性原则,是词义发展变化的内因。
新事物可以另造新词来表现,但这不符合语言经济的原则。人们宁愿用“旧词”赋予新的含义,使词义更具有概括性。比如“消化”,原指食物在人和动物体内,经过物理和化学作用而变为能够溶解于水并可以被机体吸收的养料。后来比喻理解、吸收所学的知识:一次讲得太多,学生消化不了。这就使“消化”增加了新的义项,“消化”的概括范围更广了。
14.词汇规范化工作的原则是什么?外来词的规范应注意什么问题?
词汇规范化工作的原则是:
第一是必要性,就是说要考虑一个词在普通话词汇中有无存在的必要,在表义上是不是不可少的。
第二是普遍性,即选择人们普遍使用的。
第三是意义明确性,就是选用意义明确的,容易为人们理解和接受的。
外来词的规范应注意:
第一,不要滥用外来词。滥用外来词有损于语言的纯洁,能用汉语固有的语素组成词并把意思表达得准确、清楚的,就不用外来词。如用“连衣裙”,不用“布拉吉”;用“发动机”,不用“马达”。
第二,统一外来词的汉字书写形式。采用通用式,淘汰其他形式。例如用“托拉斯”不用“托拉思”,用“尼龙”不用“呢隆”。
第三,吸收外族概念,应尽量采用意译方式。除了人名、地名、国名要用音译方式,以及不用音译就不能准确地表达原外来概念的以外,应尽量采用意译,因为意译更接近民族语言习惯,便于理解和记忆。如用“维生素”不用“维他命”,用“青霉素”不用“盘尼西林”。
15.根词和词根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先说区别。
第一,它们划分的角度不同。
根词是从词汇的地位划分出来的最原始、最单纯、最基本的词,是基本词汇的核心。
词根是从构词的角度对语素进行的分类,词根是词汇意义的体现者,词缀是语法意义的体现者。
第二,范围的大小不同。所有的根词,几乎都能充当词根,只有极少数构词能力强的由成词语素充当的词根属于根词。也就是说,所有的根词都能作词根,只有极少数的词根同时是根词。
第三,根词都是能独立运用的词,但词根中成词语素是词,不成词语素不是词。
第四,根词的构词能力比一般的词根强。在根词的基础上可以派生出许多其他词来。
再说联系。
第一,汉语的根词和词根往往都是单音节的,如“人、山、火”等。
第二,根词都能作词根,少数词根同时也是根词。如“大、人、一、学”等。
16.什么是情景语境?什么是语言语境?两种语境在交际过程中相互之间有无影响?
情景语境指说话时的人物、背景,包括说听双方,牵涉到的人或物,时间处所、社会环境以及说听双方的辅助性交际手段(包括表情、姿态、手势等非语言因素)。
语言语境指一个语言单位在书面语中的上下文或口语中的前言后语。
两种语境在交际过程中相互之间都是有影响的。总的说来,情景语境越具体,上下文语境的作用就越小。反之,情景语境越一般化,上下文语境的作用越大,越需要多用词语对情景语境作详尽的介绍。日常会话,情景语境很具体,所用词语就很简练。小说的作者(说话人)与读者(听话人)不处在同一个具体情景语境中,就需要上下文语境来补偿,所以小说里总有情景语境的描写。




秦存钢编写网络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