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部件的合并
从汉字产生之后,汉字的部件就经常发生合并的现象。较早的大规模的汉字部件合并发生在秦汉之际。比较小篆和隶书的形体,我们很容易得出这个结论。
我们看“田、西、”这三个部件的来历:
最近的一次汉字部件合并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1964国家公布了《简化字总表》,共收录2236个简化字。其中有的字是采用“换用简单的符号”来简化的,这就把一些本不相干的部件,换成了同一部件。例如:
又 漢→汉 雞→鸡
戲→戏 鄧→邓
觀→观
㐅 趙→赵 區→区
不 環→环 懐→怀
1965年文化部和文字改革委员会公布了《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共收汉字6196个,有的就把几个不同的部件合并到同一个部件。兹举一例:
以上“匚、匸、工”三个不同的部件(同时也是部首),合并为一个“匚”。下面分别说明:
“匚”, 读 fānɡ, 篆写作“”。《说文》:“匚,受物之器,象形。”“匚”是古代一种盛放东西的方形器物。
“匣”是盛东西的家什,自然要从“匚”。
“匡”,《说文》:“饭器也,筥也。”后世泛指盛东西的方形竹器。是“筐”的本字。
“匠”是会意字,工具筐里放着斧头等工具,表示从事木工。
“匝”,从字形上看,是盛衣物的筐子。
“匪”,形状像箧的方形竹器,可用来盛物。今作“篚”。《说文》:“匪,器似竹筐。从匚非声。”
“匮”,ɡuì《说文》:“匣也。从匚贵声。”储放东西的箱子。《六书故》:“今通以藏器之大者为匮,次为匣,小为椟。”
“匯”,异体字是“滙”。《说文》:“器也。从匚淮声。”也是盛东西的器物。
“匸”,读xì。小篆写作“”。义为掩藏。《说文》:“衺徯,有所侠藏也。从乚,上有一覆之。”【衺,音xié,邪的异体字。意为邪恶。徯,音xī,《说文》:“徯,待也。”“侠”,即“夹”。《说文解字注》:“夹者,盗窃褱物也。”颜师古:“褱,古懷(怀)字。”“从乚”,“乚”即“”,小篆写作“”。《说文》:“,匿也。”】 所以,“匸”,就是把东西藏起来,希望据为己有。
“匿”,“藏匿”(cánɡnì)的“匿”,要从“匸”。
“區(区)”,音ōu,义为隐匿。《左传·昭公七年》:“吾先君文王作仆区之法。”孔颖达·正义引服虔云:“仆,隐也;区,匿也。”
“匹”,家里的布匹应该放到外人看不到的地方,故从“匸”。
“医”,音yì。《说文》:“盛弓弩矢器也,从匸从矢。”后作“翳”。后世“翳”行而医废。
“醫”,《说文》:“醫,治病工也。……得酒而使,从酉……。酒所以治病也。”汉字简化时,使用近音替代的方法,将用“医”字代替“醫”。
“工”,《说文》:“巧饰也。象人有规榘也。与巫同意。”小篆写作“”,象个“工”字尺。《说文·工部》共收“式、巧、巨”三个汉字。
“巨”小篆写作“”。《说文》对“巨”的解释是“规巨也,从工,象手持之。”是“矩”字的初文。
把“巨”中的“工”合并为“匚”,“巨”的笔顺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原笔顺:
(5画)
新笔顺:
(4画)
台湾的学生仍然按旧字形的笔顺书写。
《说文》540部,就包括“匚、匸、工”三部,现在所有“匸”部的字,都并入“匚”部。仅把“工”部的“巨”字调整为“匚”部,这属于微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