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增强练习答案(3)
(六)概念解释题
1.音素音素是从音色的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的语音单位。例如“何”就包含“h”和“e”两个音素,“怪”就分别包括“ɡ、u、ɑ、i”四个音素。音素可以分为元音和辅音两大类。
2.辅音辅音是气流经过口腔或咽头受阻碍而形成的音素,又叫子音。 如 “b、m、f、d、k、zh、s ”等。
3.元音元音是气流振动声带发出声音,经过口腔、咽头不受阻碍而形成的音素,又叫母音,如“ɑ、o、e、i、u” 等。
4.音位音位是一个语音系统中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也是按语音的辨义作用归纳出来的音类。有同等使用价值的一组音素,可归并为一个音位。比如普通话的“i”可以作韵头、韵腹、韵尾,实际发音也不相同(分别为[j][i][ɪ]),但它们没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就看作同一个音位。但“dàshà”中,“d”“sh”都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就分别看作不同的音位。社会属性是决定音位的重要依据。
5.音节音节由音素(或音位)构成的语音片断,是听话时自然感到的最小的语音单位。每发一个音节时,发音器官的肌肉,特别是喉部的肌肉都明显地紧张一下。每一次肌肉的紧张度增而复减,就形成一个音节。 几次紧张就有几个音节。比如我们念“祖国万岁”,感觉到喉部的肌肉紧张了四次,这便是四个音节。
6.声母声母,位于音节前段,主要由辅音构成。 例如,在“高”(ɡāo)这个音节里,辅音“ɡ”就是这个音节的声母。
7.韵母韵母,位于音节的后段,由元音或元音加辅音构成。比如“海疆”(hǎijiānɡ)中,“ɑi”“iɑnɡ”就是韵母。
8.声调声调,指的是依附在声韵结构中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音高型式。例如“dǐ”(底)的音高,听起来先降到最低然后再升高上去,这种先降后升的音高变化格式就是音节“底”(dǐ)的声调。普通话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种基本的声调。
9.国际音标国际音标是1888年由国际语音学会制定的记录人类语音的一套记音符号。 它共有一百多个符号,符合“一个符号一个音素,一个音素一个符号” 的原则,至今已经过多次修订。由于符号简明,比较科学、细致,各国学者都用它记音。比如汉语普通话的“科学”用国际音标注音是[kʰɤ⁵⁵ɕyɛ³⁵]。
10.《汉语拼音方案》给汉字注音和拼写普通话语音的方案,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这个方案采用拉丁字母,并用附加符号表示声调,分为“字母表、声母表、韵母表、声调符号和隔音符号”五部分,是帮助学习汉字和推广普通话的工具。
11.发音部位发音时,气流受到阻碍的位置叫做发音部位。比如“b、p、m”是双唇音、“m”是唇齿音等。
12.发音方法发音方法指的是,发辅音时喉头、口腔和鼻腔节制气流的方式和状况。可以从阻碍的方式,声带是否振动,气流的强弱等三个方面来观察。如“p”的发音方法为:送气、清、塞音。
13.塞音发音时,发音部位形成闭塞,软腭上升,堵塞鼻腔的通路,气流冲破阻碍,迸裂而出,爆发成声。普通话共有6个塞音:b、p、d、t、ɡ、k。
14.擦音发音时,发音部位接近,留下窄缝,软腭上升,堵塞鼻腔的通路,气流从窄缝中挤出,摩擦成声。普通话共有6个擦音:f、h、x、sh、r、s。
15.塞擦音发音时,发音部位先形成闭塞,软腭上升,堵塞鼻腔的通路,然后气流把阻塞部位冲开一条窄缝,从窄缝中挤出,摩擦成声。先破裂,后摩擦,结合成一个音。 就是说塞擦音的前一半是塞音,后一半是擦音,前后两半结合紧密,成为一个语音单位,是一个辅音,并不是两个辅音的复合。普通话共有6个塞擦音:j、q、zh、ch、z、c。
16.鼻音发音时,口腔中的发音部位完全闭塞,软腭下降,打开鼻腔通路,气流振动声带,从鼻腔通过发音。普通话共有3个鼻音:m、n、nɡ。
17.边音发音时,舌尖与上齿龈接触,但舌头的两边仍留有空隙,同时软腭上升,阻塞鼻腔的通路,气流振动声带,从舌头的两边或一边通过。普通话仅有一个边音:l。
18.双唇音按发音部位分出来的辅音音类。由上唇和下唇阻塞气流而形成。普通话的双唇音共有三个:b、p、m。
19.唇齿音按发音部位分出来的辅音音类。由上齿和下唇接近阻碍气流而形成。普通话的双唇音共有一个:f。
20.舌尖中音按发音部位分出来的辅音音类。由舌尖抵住上齿龈阻碍气流而形成。普通话的舌尖中音有四个:d、t、n、l。
21.舌面前音按发音部位分出来的辅音音类。由舌面前部抵住或接近硬腭前部阻碍气流而形成。又简称“舌面音” 。普通话的舌面前音共有三个:j、q、x。
22.单元音单元音就是发音时舌位、唇形、开口度始终不变的元音。如ɑ、o、e(舌面),-i[ɿ](舌尖),er(卷舌)。
23.复元音复元音指的是发音时舌位、唇形都有变化的元音。也就是说,复元音的发音是由甲元音的发音状况(开口度、舌位、唇形)快速滑向乙元音,或由乙元音再快速滑向丙元音。因此一个复元音并不止一个元音(即不止一个音素) 。例如ɑo不是一个元音音素,也不是两个元音音素,复元音是多个元音的复合体。
24.韵头韵母中出现在韵腹前面的元音。普通话的韵头由高元音“i、u、ü ”充当。它的发音轻而短,只表示韵母发音的起点。比如“jiā”(家)中的“i”,“ɡuāi” (乖)中的“u” 、“xué ”(学)中的“ü”。
25.韵腹韵母中发音时开口度最大、声音最清晰响的元音。韵腹是韵母的主干,是韵母中的“主要元音”。 如“uɑ、ɑi”中的“ɑ”、“en、ou”中的“e、o”都是韵腹。所有的元音都能出现在韵腹位置上。
26.韵尾韵母中出现在韵腹后面的元音。普通话的韵头由高元音“i、u”和辅音“n、nɡ”充当。它的发音相对模糊,只表示韵母发音的终点。比如“ɡuāi” (乖)中的“i”、“xiān ”(鲜)中的“n”都是韵尾。
27.四呼所谓四呼就是按韵母开头的元音口形分的类。把韵母开头的发音按唇形和舌位的不同分为开、齐、合、撮四个呼。例如“ɑi、in、ua、ün”韵母就分别属于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
28.押韵押韵又叫压韵,指的是韵文(诗、词、歌、赋、曲等)中常在每隔一句的末尾用同“韵”的字。两个字,只要是韵腹、韵尾相同,不论韵头是否一致,都算同“韵”。古诗是押韵的,现代诗歌也往往是押韵的。如李白的《静夜思》在韵脚处分别用了“光、霜、乡”字。
29.调值调值指依附在音节里高低升降的音高变化的固定格式,也就是声调的实际音值或读法。比如北京话“马”发音时先降后升,五度标记法标记为“214”,这个“214”就是“马”的调值。
30.调类调类是声调的种类,就是把调值相同的字归纳在一起所建立的类。 同一种方言中,有几种基本调值就可以归纳成几种调类。比如普通话把“高山”等读55调值的归为“阴平”,把“才能”等读35调值的归为“阳平”,把“美好”等读214调值的归为“上声”,把“路费”等读51调值的归为“去声”。得出四个调类。
31.平仄“平”指“平声”,“仄”是非平声(包括古代的上声、去声、入声)。古代写诗讲究平仄交错,平声字、仄声字的出现,有固定的出现位置。
32.隔音符号《汉语拼音方案》规定:ɑ,o,e 开头的音节连接在其他音节后面的时候,如果音节的界限发生混淆,用隔音符号()隔开,例如 piɑo(皮袄)。
33.变调有些音节的声调在语流中连着念会起一定的变化,与单念时调值不同,这种声调的变化叫做变调。音节变调多数是受后一个音节声调的影响引起的。在普
通话中,最常见的变调有上声的变调,“一、不”的变调等。比如两个上声相连,前一个上声变得像阳平,“土改”听起来像“涂改”。
34.轻声因语流音变而形成的又轻又短的调子统称轻声。例如“桌子”“葡萄”的第二个音节读都轻声。有的轻声有区分词义区别词性的作用。轻声的调值不固定,它受前一个音节调值的影响。
35.儿化“儿化”指的是一个音节中,韵母带上卷舌色彩的一种特殊音变现象,这种卷舌的韵母就叫做“儿化韵”。例如普通话念“花儿”的时候,这个“儿”字不是一个独立的音节,也不是音素,而只是一个表示卷舌动作的符号。只表示在念到“花”(huɑ)这个字音的韵腹时,随即同时加上一个卷舌动作,使韵母带上卷舌音“儿”的音色。
36.音质音位由音素成分构成的音位统称为“音质音位”。又因为音质音位出现在固定的音段上,所以也称作“音段音位”。元音音位、辅音音位,都属于音质音位。
37.非音质音位指的是由非音素成分(音高、音强、音长)构成的音位。普通话的调位是由音高而不是音质构成的,属于非音质音位。
38.音位变体音位变体指的是同一音位内没有区别意义的一个或几个音素。例如普通话的/i/音位共有三个变体,作韵头时读[j],作韵腹时读[i],作韵尾时读[ɪ]。
39.调位是声调音位的简称,属于非音质音位。普通话有四个调位:/55/、/35、/214/、/51/。
40.重音语句中念得比较重,听起来特别清晰的音叫做重音,或者叫做语句重音。重音可分为语法重音和逻辑重音。例如:
春天到了!
你慢慢地说。
(以上加点的为语法重音,以下加点的为逻辑重音)
我知道你会唱歌。
(别人不知道你会唱歌。)
我知道你会唱歌。
(别人会不会唱我不知道。)
41.句调句调是指整句话的音高升降的格式,是语句音高运动的模式。句子有四种格式:升调、降调、直调、曲调。例如:“你叫什么名字?”读起来要用升调。
42.异读词同一个词表示同一个意思时习惯上具有的两个或几个不同的读法。例如北京话“谁”,读shéi又读shuí;“教室”读jiàoshì又读jiàoshǐ。《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规定保留jiàoshì音,取消jiàoshǐ音。